≡Typhonium divaricatum auct. Non (L.) Decne. 海南植物志 4 :139. 1977.
多年生草本。块茎近球形或椭圆体形,长约5cm,宽约2. 5cm,散生似疣状突起的小芽眼,颈部生出黄白色纤维状须根。叶柄长10-25cm,绿色,无毛,基部4-6cm为叶鞘,套叠;叶片下面淡绿色,上面绿色,轮廓为戟状心形,长10-15cm,宽7-10cm,基部2枚裂片长卵形,广歧,上部的裂片卵形,两面无毛,下面有疏或密的白色钟乳体,侧脉3-5对,最下部1对基出脉向下伸展成为基部裂片的主脉。花序单1,从叶腋中生出;花序梗长9-11cm,粗约2mm,淡绿色,圆柱形,无毛;佛焰苞基部席卷成筒状,椭圆形或卵形,长1. 5-3cm,直径0. 8-1. 5cm,绿色,檐部卵状披针形,长6-8cm,宽3-4cm,紫绿色或深紫色,上部卷成长角状,长12-18cm,直径2-3mm,有时扭转;肉穗花序无梗;雌花部分圆锥形,长1. 5-3mm,基部直径3-4mm,奶黄色;柱头红色或粉红色;间隔带长1. 7-4cm,圆柱形,近基部的7-8mm处被密生的退化雄蕊所覆盖,其余的裸露;退化雄蕊斜升或弯曲,狭纺锤形,长约4mm,黄色或基部带红色;雄花部分长4-9mm;雄蕊近无花丝,花药橙色;附属器狭圆锥形,长10-13cm,粗约3mm,深紫色,有恶臭,具短柄,柄长5-7mm,向上部渐狭呈尾状,下部1/3处有皱,上部平滑。浆果倒卵球形,长约6mm。花期:花期:4-8月;果期:6-10月。。
产地:南澳 (张寿洲等0829) 、小梅沙 (张寿洲等0827) 、仙湖植物园 (李沛琼009742) . 生于山坡草地和密林下,海拔50-200m。
分布: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福建、广东、香港、澳门、海南、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贵州、四川和云南。日本、印度、缅甸、泰国、越南、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。尼泊尔、菲律宾、太平洋岛屿、非洲和美洲热带有引种。
用途:块茎有毒,药用有解毒消肿、散结和止血等功效。主治毒蛇咬伤、痈疖肿毒、跌打损伤和外伤出血等症。